1935年1月1日,红军在猴场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。会上,原有的指挥错误得到了纠正,部队决心渡过乌江,在川黔边界创建新的根据地。
乌江,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天然屏障。河宽两百余米,水势湍急,两岸陡峭如削,历史上从未有人在这里建桥。古人有云:“横走天下路,难过乌江渡。”眼下,前有乌江拦路,后有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,红军仅剩三万余人,正值生死存亡之际。若不能迅速通过乌江,将会腹背受敌,后果不堪设想。就在这危急关头,一位年轻战士的奇思妙想,为部队三日内成功渡江提供了转机,连毛主席都称赞不已,感叹“军中有神人”!
红军一路自江西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,虽然屡败强敌,却也付出了惨重代价。湘江之役,红军损失数万人,鲜血染红江水。若在乌江再次陷于危局,革命薪火恐将熄灭。恶劣的冬天气候和敌军的严密封锁,使得渡江计划步履维艰。红军尝试在浓雾中强行射击对岸,发现敌人依旧严阵以待。
意识到直接冲击难以奏效,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决定派出先遣队试水。团长耿飚为8名水性绝佳的战士送行,连长毛振华率队下水,却在对岸遭遇密集的敌火,第一次渡江未果,还有一名战士壮烈牺牲。
随后,红军尝试偷渡。18名战士划着木筏悄然至江心,无奈江水湍急、夜色迷蒙,竹筏多被冲翻,第二次尝试亦以失败告终。
强渡和偷渡均未成功,架桥成为唯一选择。此时,素有“工兵王”之称的红军工兵连长王耀南,被赋予了筹建浮桥的重任。但环视江岸,无船无工具、江水急流、时间紧迫,即便经验丰富的他,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危急关头,一名十九岁的工兵石长阶挺身而出。他指着岸边竹林,提议利用竹子和用竹篾扎成绳索制作浮桥,并解释竹篾在水中浸泡后结实耐用。王耀南闻言大喜,立即组织人员砍伐竹子,并特别叮嘱,取用民众资源须照价赔付,绝不可侵害百姓利益。
浩大的工程随即展开。竹排要三层叠加,加固浮力,为三万余人提供通道。工程的繁重与紧急,可想而知。石长阶不仅参与其中,还提出多项改进建议。缺乏劳力时,王耀南发动周边村民协助。听闻红军困境,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赶来支援,红军又派出两千士兵加以增援。全体将士和民众齐心协力,竹林间,人影攒动,加工声不断,不久便制成大量竹排,准备连成浮桥。
正当工程接近尾声,动静引起了对岸守军的警觉。黔军经过侦查,发现红军在造桥,随即以火力阻击。枪声暴雨般落下,红军将士冒着子弹如织,继续施工。为了掩护抢渡,数百竹排被推入江中,突击小分队奋勇向前,试图在敌人火力下抢占滩头阵地,掩护后续部队过江和浮桥稳固。
石长阶在桥面与江水之间奔波不停,生怕敌弹击破关键节点。寒风中,他时而加固桥面,时而下水调整绳索,心无旁骛。受伤的士兵坚持施工,倒下便有新战士补位。敌军炮火始终压制不了红军士气。在炮兵连连长赵章成的迫击炮火支援下,我方突击队终于摧毁对岸的敌碉堡,发动反攻,一举夺回阵地。红旗高高飘扬在乌江北岸,乌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浮桥。
这座桥,为红军打通了前往遵义的道路,也是长征以来获得的首次重大胜利,其意义不言而喻。石长阶的智慧和勇气,为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。毛主席得知浮桥事迹后,盛赞“军中有神人”,亲自询问王耀南石长阶的去向。彼时,石长阶已在水中固定桥墩时壮烈牺牲,年仅十九岁,生命永远定格在乌江波涛之中。
用鲜血和青春换来的平安今日不容忘记。乌江之畔,忠魂不泯。先烈们的英勇与牺牲,为国家换来了和平岁月。谨以此文,缅怀石长阶,向所有为理想献身的革命先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!
恒正网-正规股票配资-杠杆炒股官网-十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